隨著中國陶瓷生產工藝和技術迅猛發展,瓷磚市場個性化產品突出,產品發展開始趨向高端。現在中國瓷磚企業在瞄準高端市場,強調調整產品結構和提高產品附加值的同時,還兼顧行業的整體利益,通過努力提高產品技術含量、加大自主創新、培育自主品牌等措施,實現可持續發展。現就我們國內瓷磚行業的現狀進行思考與總結,提出行業需要轉變的三個觀念。
瓷磚行業無專利成果
瓷磚行業屬于傳統產業,技術成熟度高,教材、期刊、報紙、雜志、論文和專利等各種技術資料涉及面廣。近30年的瓷磚行業發展,本身就是引進、模仿和改進國外瓷磚技術、設備而發展壯大起來的,模仿、改進已成為行業發展的習慣,在這種環境和條件下,具有專利性的技術創新本身不多,具有原創和保護價值的專利技術更少。現有申請的、授權的專利技術基本上都是組合創新或局部創新,創新點的保護范圍較窄。更為關鍵的是,行業人士對于專利的認知還很模糊,專利知識貧乏,專利意識淡薄,因而,行業人員普遍認為“瓷磚行業無專利成果”。
按照中國專利法,專利本身就具有優先權和獨占性,對于專利技術,誰最先申請就屬于誰的,技術難度大的專利技術,一般是先以技術秘密保護,然后申請專利保護,而只有容易被模仿、捅破一層紙就能明白和仿造的專利技術,優先申請專利進行保護,這就是專利保護的游戲規則。當前,許多業內老板們不明白這種游戲規則,一旦發生侵權事件,總是先以無效、訴訟去爭回自己的面子,就不肯承認侵權事實。
行業內并不是沒有專利成果,比如陶瓷研究所的等靜壓輥棒專利技術、歐神諾的雨花石專利技術、東鵬的洞石專利技術,都是新穎性、創造性突出的專利技術,只是在國內目前的法律環境下,侵權的懲罰力度太小,維權的成本高、收益太低,導致專利維權難度大,維權成效不理想,讓行業內認為專利無法保護,申請專利作用不大,進一步就認為 “瓷磚行業沒有專利”。那我要反問,我們行業內申請的專利、授權的專利也不少,難道都是無效專利?瓷磚企業還在努力申請專利,宣稱自己有多少多少專利,又是為何?我覺得,行業需好好反省,行業協會和政府應該出面整頓一下瓷磚行業的專利秩序,促進行業知識產權有序發展,建立相互尊重知識產權的氛圍,這才能讓行業有序發展、可持續發展。
產品設計只是花色、紋理搭配的外觀設計
當前行業內普遍將技術創新與產品設計分割開來,認為技術創新在于新工藝、新材料、新裝備的研發創新,而產品設計只是產品的花色、規格、造型、紋理搭配方面的設計創意。其實,“技術創新是產品設計的核心,產品設計是技術創新實施的體現”,即技術創新與產品設計合并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創新,沒有技術的創新與進步,產品設計只能停留在原有技術平臺上變化,無法實現獨特的創意設計和價值體現;有了技術創新,不落實和設計到創新產品,技術創新的附加值也就無法體現,因此,技術創新與產品設計是無法分割開的。
產品設計包括產品外觀設計、產品技術設計、產品應用設計和產品文化設計,其中,產品外觀設計包含了規格尺寸、造型、表面效果、花色和紋理搭配等方面的設計內容;產品技術設計包含了產品材料選用、配方、工藝流程、生產設備、產品功能與性能、產品檢驗方法及標準、產品知識產權等多個方面的設計;產品應用設計包含了產品應用環境、裝飾風格、施工方法、應用注意事項等方面的設計;產品文化設計包含了文化理念、文化宣傳、包裝標識、商標及主題推廣等。因此,產品設計的范疇很廣、很寬,隱含了技術創新的要求,最終歸結于價值的體現。
瓷磚產品越薄越好
在行業目前發展階段,瓷磚減薄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,既符合節能、節源、減排、低碳的宏觀政策,也符合行業可持續發展、降低生產成本的需求。但并不是說瓷磚產品越薄就越好,瓷磚薄了,對燒結性能有利,降低了能耗和資源消耗,產品斷裂模數大幅提升,但破壞強度還是會下降,即其承載能力、抗破壞能力下降,這是致命的變化。由于瓷磚產品太薄了,其應用環境要求高,需要更多的其他輔助配套材料,這將導致應用條件苛刻、應用成本升高、應用能耗或碳排放增加。因此,瓷磚到底薄到多少最合適,“碳足跡”的思維啟發我們,需要在瓷磚生產、應用的整個生命周期中進行成本、優缺點、碳總排放等多個方面進行分析和平衡,找出******厚度,而不能單考慮瓷磚薄板在生產階段的優勢。因此,我認為瓷磚產品并非越薄越好,而是存在******的厚度范圍,且不同規格其******厚度也不同。